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同理,吃对了就能远离疾病。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即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古人都知道药食同源,才有了药膳、滋补汤等等一系列东西。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说生病的时候没有必要非得把病治得痊愈才算好,用大毒治病好到六成就差不多了。用常毒治病好到七成就行了,用小毒治病好到八成就行了,用无毒平缓的药物治病去掉九成就行了,最后用食物来恢复体内的正气。如果用药过度,反而会使正气受伤。
“药食同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二是指中药与食物之间是“同源”的关系。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这就是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可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而制成“食疗”佳品。
那么药与食的“同源”关系又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矿物,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又可食用,所以就叫做药食两用。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纯粹的药物(即不能作为食物的药物,以下简称药物)与食物的共同点是:可以用来防治疾病(食物是否能治病有时只是在于用量的多少以及使用的时机与配伍情况);不同点是:药物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药物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影响作用会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药物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食物入药,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这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研究表明,医药在健康中只起8%的作用,而合理的膳食却能起到13%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高脂血症这样的生活方式病,饮食治疗能起到47%的防治作用。
食物也有“四性”、“五味”,虽然食物之四性五味的偏性不那么大,但其同样适用中医的治则,比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葱、蒜、羊肉等食物,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而甘味食物则可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蜂蜜等;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醋等;苦能泻火坚阴,如苦瓜等;咸味软坚散结,润下通便,如海带等;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可渗湿利水。
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植株特点和味道来推断其功效,比如,山药味道甘淡,所以入脾经;皮黄肉白,故可补肺脾;体质柔滑液浓,故益肾,滋养血脉,强志育神。
振东五和医养堂温馨提示:
应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药物是去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食物疗法不能代替药物疗法,但是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部分妇女、儿童疾病。中医治病之法不一而足,如药物、食疗、针灸、按摩、气功、心理、音乐、药浴等,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合理的食疗,不仅所含的营养成分齐全,配方恰当,而且色、香、味、形美观,能增进病人的食欲。那些针对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制定的食疗配方,在健康恢复阶段能起到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食疗的特点,不能单纯以营养素的含量和作用来解释。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细微偏性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扶正袪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内经》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药物主要是袪除病邪,而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富有营养的食物可以补益精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内经》提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针对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食疗方法,再加入一定量相应的药物配制而成。
早在2001年,振东健康产业集团就组建成立了振东五和医养堂,深度梳理挖掘中国食药同源传统,大力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医药文化。集团与中国营养学会合作的在北京成立的“国人体质研究中心”,聚焦国人体质与营养,设计并指导研发符合国人体质的健康产品。以“创新”为动力的,振东五和医养堂不断突破瓶颈,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不断推出特色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
“五”系列(五红汤、五黑汤、五黄汤、五青汤、五白汤)、“饮”系列(酒轻饮、钙果饮、丽人饮)和“药茶”系列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保健、补养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针对性地辨证研发,极大地满足了“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市场对营养、绿色、健康的药食同源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