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媒体深融靠什么

2024-07-02     浙江宣传 HaiPress

媒体融合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搬到网上,或许几个月就完成了,但要让“物理整合”变成“化学反应”,那将是一条很长的路。
2014年,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那时候算起,融合之路已经走过十年。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这项工作不断走向纵深,全国上下主流媒体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
置身信息化大浪潮下,媒体生态时刻风起云涌。下一个十年,媒体的深融靠什么?该重点往哪些方面挺进?


一、与时代紧紧地贴在一起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阵地也已经转场到移动端,像抖音、B站、小红书、微博、微信等商业平台都是当下很多人热衷的“大广场”。媒体想要不被时代抛弃,一要紧紧拥抱互联网,到网上去捕捉时代的气息和读者的心声;二要进一步打开生产所能与传播所需的对接通道,更好变主流为主导。
过去十年,不少媒体从一开始的不适应甚至抵触,到慢慢放下包袱、脱掉长衫,积极投身互联网,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频道切换”不够彻底的现象。比如,少数媒体虽身在互联网,但专注的还是以往那几个版面、几个频道,苦守“一亩三分地”,不擅长开疆拓土;有的习惯自说自话,当下什么话题热、什么事情流行,不闻不问不写,依然你说你的、我发我的。
虽然有时候主流媒体自带光环,但如果不去拥抱时代,光环就可能会日渐褪去。想要创造互联网时代新的辉煌,就一定要把准当下的时代脉搏。
下一个十年,如何让思维、理念、话语等彻底转换过来,在一次次热点事件、一个个重大关切中去争取受众、赢得人心,进而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需要一道题一道题去挨个解。今后的我们,不再是“试试水温”,而应“背水一战”,把最优质的资源“押”到移动端,不给自己留后路。

二、给读者更多打开的理由
根据《2022—2023报业融合发展观察报告》,考察的1330家报纸自建客户端达570个,开通率达42.9%,13家报纸的客户端新增下载量超千万。这说明,在深融时代,打造新闻客户端等新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但不可否认,现在市面上很多新闻客户端日活率和忠实粉丝量并不高,“繁忙”的读者找不到太多打开它的理由。这是因为,有的客户端缺乏精品化内容和差异化定位,既没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没有黏住用户的本领,只能陷入“有端无客”的尴尬境地。
如何切实增强用户黏性,是媒体深度融合下一个十年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融合不是关起门来融合,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将庞大的社会资源整合为自身的内容资源,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增量、价值增量、情感增量。
除了做好新闻产品外,还要推动政务、服务、商务齐头并进,主要受众对象在哪里就深耕哪里,主要特色优势是什么就放大什么,如此才能给读者更多常来打卡的理由。
IMG_2572023年2月18日,潮新闻客户端上线 图源:潮新闻

三、让文风再清新活泛一些
改变话语文风是媒体走向深融的一个重要命题。媒体融合十年,许多主流媒体为了能够融入网络环境,都在拼尽全力改进文风。比如,为了贴近网友的阅读习惯、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他们广泛运用大众喜欢的网络语言、流行词汇和图片表情包。很多网友感叹:“现在的主流媒体越来越俏皮了。”
与此同时,部分媒体发的文章,行文、用词依然比较老套,有的“框架”沿用多年,被人戏称为“大路货”,少数时候,宏大式、口号式的表达也还存在。有网友就提出,“有的文章如果少一点规训、多一点鲜活,我们会更爱看”“希望一些官方发布能有更多细节披露,而不是冷冷的三两行字”,网友有期待,就说明我们还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文章感染力不够强、记忆点不够深,与创作者有没有跑起来紧密相关。有的记者写稿子不采访、不调研,对细节缺少挖掘、对现场缺少捕捉。笔者曾听到这样一句调侃,个别记者新春走基层,“人还坐在办公室,脚步还没迈开,稿子已经出来了”。如此出炉的稿件动人程度几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的文章,辞藻未必要多么华丽,而是“话由心生”,有血有肉、充满生气和思想,这样的文风才是好文风。这应该成为下一个十年媒体改进文风、创新话语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建构良好的话语文风,追赶潮流是需要的,但不能随波逐流,不应不加辨别、什么都学,还是要注重讲究文化品位、文化情怀,让网友爱读爱看,觉得主流媒体水平就是不一样。

四、别总被技术甩在后面
借助信息革命和技术发展的东风让主流媒体更具传播力,也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向。像综合运用短视频、H5等形式来表现内容,这在各媒体平台已经屡见不鲜了,还有的媒体正在使用智能算法提供个性定制的内容和推荐,也是很好的尝试。
同时,伴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更新迭代,在追逐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从业者感叹“还没搞懂元宇宙,AIGC又冒出来了”,在技术的快速迭代中心力交瘁,但不这样又怕错过风口,与互联网平台技术差距越拉越大;有的技术与业务步调不协调,存在“技术的建议采编不认同,采编的想法技术难转化”现象;还有的在浅层次技术应用上“蜻蜓点水”,想法和算法都难言深刻独到。
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始终是随着技术的迭代而进步的。想要避免总是“追着技术跑”,就要真正树立起“技术驱动”的理念,从受众需求出发,对新出现的前沿技术保持敏锐,以新技术对原有采编流程进行重构和优化。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公司,准确捕捉技术迭代创新方向。当然,如果资金、人力等受限,与领先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技术只是辅助工具、服务工具,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技术,始终是核心要义所在。


五、让有才情肯奋斗的人大显身手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次系统性重塑,需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创新创造的力量都活起来,融合发展才能水到渠成。当前,不少地方对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在用人方面,围绕人才使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客观地说,少数媒体现有的体制机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不符,部分有理想、有情怀的人难以施展拳脚。像有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沿袭以往路径,只问发稿量、完成率,不问有效触达率,影响力无法合理量化;在考核上对肯拼肯干的记者、编辑缺乏有效激励,加之其他一些头部企业的“虹吸效应”,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改革的深处是制度。如果不敢于打破传统行政体制,建立与内容生产机制相适应的人才选用机制,有想法的新闻人就不能竞相涌现;如果不去突破原有考核激励模式,让有创意、有闯劲者打消顾虑、放手去干,就难以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新闻媒体大胆创新的良好生态。
有人说,“媒体融合改革是革自己的命,每前进一步都会困难重重”。的确,媒体融合下一个十年,需要探索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破解的难题也很多。是否真正拥抱时代、拥抱改革、拥抱互联网,将直接决定它的走向和成色。长路不平坦,但势不可挡。

(转载::浙江宣传)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