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24
黄金投资史诗:过山车和魔鬼交易
图源:豆包
3509.9美元/盎司,这是20个小时之前纽约商业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的盘中高点,也是其黄金期货历史上首次突破3500美元大关。
人类信仰黄金,这种中子星碰撞爆炸的产物,比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实际上,它不仅在地球上罕见,在宇宙中同样罕见。人类在数千年前赋予了它价值,但是,即便是以百年为周期,以黄金作为投资品的故事也充满悖论。
对于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它是对抗混乱的避险资产,却从来都不是安全的投资。有时候它能带来巨大收益,比如1970年代末,还有2001到2011年间;但是贸然进入则很可能带来痛苦损失,比如,1970年代的上涨之后紧接着是惊天动地的暴跌,黄金实价跌掉三分之二以上,之后用了30年时间才修复。
黄金价格的起伏特征可概括为:长周期上升、短期剧烈波动;既具有危机驱动的避险属性,又有投机放大的过山车效应;过去50多年,它与美元和货币政策的负相关,又与供需基本面的支撑。当然,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对称性的“恐慌溢价”。
这些特征共同塑造了黄金作为金融资产和价值符号的复杂面貌,其价格轨迹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反映,更是人类恐惧、贪婪和希望的投影。
壹:恐慌溢价
在全球金融的动荡世界中,黄金价格的波动是一部非对称性的教科书。其上涨往往迅猛而陡峭,由“恐慌溢价”驱动,投资者在危机中蜂拥而入,飙升往往被压缩在数月之内;而下跌则缓慢而漫长,企稳必须伴随信心的逐步重建。
过去一百年,黄金第一次可被计价的飙升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1929年华尔街崩盘后,纸币信用崩塌。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并将金价从每盎司20.67美元上调至35美元,以提振经济。这一新政举措不仅点燃了全球政府及投资者对黄金的追逐热潮,也重塑了其货币地位。
第二次大涨出现在1970年代末。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理查德·尼克松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金价开始自由浮动。通货膨胀飙升、石油危机以及地缘政治动荡——尤其是伊朗革命——将金价从1976年的每盎司100美元推高至1980年1月的850美元。
21世纪初,黄金迎来第三次井喷。2008年金融危机摧毁了对银行和法定货币的信任,投资者蜂拥转向黄金。从2001年的每盎司250美元,到2011年创下1921美元的历史高点,金价十年涨势势不可挡。这其中,中国和印度需求激增、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兴起以及对货币贬值的恐慌也从中推波助澜。2010年至2020年,全球央行从净卖家转为买家,累计购入4500吨黄金。
黄金在享受高光时刻之后也总是伴随着崩塌。
1980年1月,金价触及850美元后,随后的数月内就暴跌至500美元以下。这背后的触发因素是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通过大幅加息遏制通胀,美元走强,黄金吸引力骤减。
经典的故事是暴涨过程中,沙特富翁在金价高点大量抛售,引发市场恐慌,神秘的交易者通过精准的市场嗅觉,赚取了数亿美元利润,同时也让无数散户血本无归。
2013年,金价再次跳水。从2011年的近1900美元跌至1200美元,原因是美国经济复苏、美元升值以及投机资金撤离。到2015年,金价跌至危机以来的低点,昔日的“黄金热”变为“黄金寒冬”。
这其中,黄金价格还经历了多次小规模下跌,通常与货币政策收紧或地缘政治缓和有关。2022年,尽管俄乌冲突引发避险情绪,但加息和美元强势短暂压低了金价。
黄金的恐慌溢价能带来诱人回报,但需要精准的时机把握,即便是最著名的货币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也承认“更多是依靠运气而非技巧”。2010年,他的基金押注危机的不确定性,大举投资黄金。到2011年,他在金价接近顶峰时清仓。
回溯以上周期,我们要理解黄金,就必须追溯恐惧、贪婪与宏观经济力量是如何交织的。显然,黄金价格对经济和地缘政治危机高度敏感,表现出很强烈的“危机驱动”特征。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周期中,在经济衰退(如1929年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或地缘政治动荡(如1979年伊朗革命、2022年至今的俄乌冲突)时期,投资者因对纸币和金融体系失去信心,转向黄金,推动价格飙升。相反,当经济复苏或局势稳定(如1980年代初美元走强、2013年美国经济回暖),金价往往会快速回落。
贰:金融权力
数天之前,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发表有关谈判的感悟,称“谈判与成功的黄金法则:拥有黄金者制定规则”,即谁有黄金谁就占据主导。瞬时,黄金期货现货价格、与黄金有关的公司股票暴涨。
特朗普的底气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位于曼哈顿下城路面下的金库,那里摆放着这个地球上最大的黄金储备:至少有50万根金条。
是的,抛开价格波动之外,黄金的影响实际上远超市场。它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也是地缘政治的隐形推手,在全球金融秩序和政治格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几次关键的历史时刻,黄金都以无声的方式改变了世界的轨迹。
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初,黄金是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金本位制将货币与固定量的黄金挂钩,确保了汇率稳定,促进国际贸易。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规定1英镑等于7.322克黄金。到1900年,美国、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加入,黄金固定价格支撑了贸易的全球化。
但是,其刚性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大萧条暴露了这一体系的脆弱性。1931年大萧条迫使英国放弃金本位,美国紧随其后在1933年将金价重设为35美元/盎司,罗斯福的黄金没收令迫使公民交出金条,标志着金本位时代的终结。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试图恢复黄金的金融地位,重建以黄金为支撑的金融秩序。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黄金虽不再直接流通,仍是国际储备的最终保障。
然而,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巨额开支和财政赤字让这一体系不堪重负,其黄金储备从2万吨降至1971年的8000吨。当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用美元兑换黄金时,美国储备不足的情况暴露。19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终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从货币锚转变为市场资产。
尽管如此,黄金的金融重要性从未消退。2008年金融危机后,黄金重新成为金融稳定的对冲工具。当时,中国、土耳其等国央行大举增持黄金,以分散储备并对冲美元主导的风险。截至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超过3.6万吨,占储备资产的10-15%。
过去一百年,黄金通过其稀缺性和象征意义塑造了政治历史。黄金在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源于其“无国籍”属性和战略价值。在战争、制裁和权力博弈中,黄金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权力的筹码。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掠夺了600吨黄金,占其1939-1945年战争开支的20%,用于购买战略物资。1940年,法国将2000吨黄金运往马提尼克岛,躲避德国掠夺,保住金融主权。英国则将储备转移至加拿大,支撑战时经济。
冷战时期,黄金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比如上述提及的19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用黄金兑换美元,迫使美国耗尽1000吨储备,暴露了美国黄金储备的不足,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21世纪,黄金在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中再度浮现。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冻结俄罗斯美元资产,俄罗斯转而依赖2300吨黄金储备,用黄金结算贸易,2023年出口200吨至中国和印度。这说明黄金仍是金融体系的“最后防线”,尤其在美元霸权受挑战时。
从古埃及的法老到现代的央行行长,黄金的故事总是伴随着权力、贪婪和牺牲,这一切均是系于它的稀缺性和永恒性,这也决定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史诗般的故事将会继续被书写。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