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24
催款、停供、股价“崩盘”!疫苗最差年报里的苦辣未来
2025-04-24
IDOPRESS
创新药集体绝地反击的故事,没能在创新疫苗行业上演。A股11家生产销售人用疫苗的上市公司,现在总市值加起来,都不抵2021年智飞生物一家。
佳达修能出的王牌将尽,即便一边拼营销,开启多种减免接种惠民活动,一边获批男性适应证,但中国消费者端已对HPV疫苗“祛魅”,同时接种人群的扩维难带来多大的增量空间,毕竟有这样一个不等式广为流传:论消费力,女人>小孩>宠物>男人。此种情形下,“代理一哥”智飞枷锁难挣脱,2024年底存货金额超222亿元,同比增长147.25%,应收账款周转能力趋弱。
万泰、沃森,在剑拔弩张的价格战里两败俱伤;康泰,有较丰富的疫苗品种矩阵,但利润受资产减值拖累;百克生物,在带状疱疹疫苗上唯一硬刚GSK的国内企业,然销售成绩没能如预期般爆发;华兰疫苗,国内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商,遇价格战与低接种率双重压力……
“躺不平,卷不动,压力陡增。”一位业内人士向E药经理人感慨。他看到,即便是有多年技术积累沉淀,踏踏实实干活,保持着每2-3年新型疫苗上市节奏的公司,也没躲过业绩、估值双杀的命运;即便有的公司内部运营管理严谨,市场质疑也难以消弭。
这大抵是全行业最黑暗的时刻。
但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愈接近光明,当过往打法很难塑造转机,倒逼着中国所有做创新型疫苗的企业,从经验教训中探索新局。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为何疫苗企业2024年年报表现集体不好?
首先是消费水平下行,消费者对疫苗的接种意愿有所减弱,影响需求端。自费苗需求下降,尤其是成人高价自费苗批次下降明显。以HPV疫苗为例,2024年,HPV疫苗批签发批次合计191批次,同比下降61.57%,其中九价 HPV疫苗批签发批次同比下降了 28.77%。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剂次数低于前年,其中,HPV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及次数下滑厉害。
同期,由于新生儿减少,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人群年龄特征发生转变。此前,0-6岁的儿童是主力,但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接种占比逐年下降,成人占比提升。多家疫苗企业面临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而在供给端,企业们迎来两大问题:价格战和去库存。
目前,中国疫苗行业 Me-too类管线占比相对还是较高,同一市场竞争激烈、竞品众多。狂犬疫苗和流感疫苗市场,均有超10家竞争者,很多企业激进扩产。
2024年,流感疫苗、HPV疫苗、狂犬疫苗、肺炎疫苗市场开始变天。除了万泰、沃森的暗自“较劲”,流感疫苗市场,国药集团率先打响价格战,接着连续6年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第一的华兰疫苗,以及北京科兴,也纷纷加入降价大军。
此外,国内肺炎疫苗市场价格战已被智飞生物打响。与国药集团类似,在并不具备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智飞率先发起价格战,以尽力抢夺市场份额,占据价格优势。
然而,“以价换量”的预期在需求疲软、愈发内卷的态势下失灵,2024年难言乐观的财报就是最直接的印证。
再一个是去库存压力和回款难题。
据E药经理人统计,2024年,约8家疫苗公司的存货周转期超过了1年。
去年11月,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显示,科园信海(北京)医疗用品贸易有限公司给西充县财政局发了一封催款函,请求对方拨付已被拖欠近3年的166万元疫苗款,列出原因如:疫苗款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目前其已向当地断货,新生儿无法选择接种预防该疾病的唯一进口疫苗。
这反映的,是疫苗行业的回款问题。
当然,当下整个疫苗行业承压明显、持续探底背后,核心矛盾在于,在行业较为分散、同质化竞争局面下,呈现“高端产能不足”与“低端产能过剩”并存局面,政策调控与技术突破之间存在节奏差异,整体产品力弱,创新瓶颈亟待突破,最终导致市场剧烈波动。
出路究竟在哪?
黎明前最黑暗,但出路必须摸索。
在中国疫苗企业集体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旧有的逻辑正在失效:以“低价换市场”的打法已在逐步透支行业空间,而同时全球疫苗巨头一个个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市场“隐退”,那留下的市场空白,是否能转化为国内企业的技术自立和国际拓展动力?这是疫苗企业必须正面回答的时代命题。
疫苗行业本身是“长逻辑”的代表:研发周期漫长、技术门槛极高、商业化路径复杂。而其出海难度,甚至超过创新药。一方面,要通过每个国家长达2-3年的准入审批;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各国公共卫生战略的巨大差异。这使得国产疫苗出海进展缓慢,极需企业拥有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与全球化能力。
与此同时,行业陷入“三难”困局:选技术容易同质化、搞研发耗时耗钱、做产能容易过剩,再叠加商业化的价格战泥潭,疫苗行业的发展比创新药更考验穿越周期的能力。
怎么办?
产品力,必然是突围的最底层逻辑。
疫苗行业是典型的“技术为核,品种为王”。技术与效果决定市场高度,谁能拿出技术领先、差异化优势,或覆盖面广、安全性优越的“硬核”产品,谁才能拥有增长底牌。
A股11家疫苗上市企业里,业绩表现难得没有下滑的两家企业——康希诺和欧林生物,正在极力构筑这一逻辑。
康希诺,2024年实现营收8.46亿元,同比大增137.01%,这离不开其MCV4流脑疫苗曼海欣(脑膜炎球菌四价结合疫苗)的亮眼表现。
曼海欣是亚洲首款四价流脑结合疫苗,这一地位直接决定了公司良好的竞争格局。基于自身合成疫苗技术平台,康希诺较现有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做了大量的工艺改进和提升,该产品免疫原性与安全性优势突出,开针早,覆盖广,可预防主流血清群。不仅如此,目前中国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均存在接种年龄限制,而曼海欣可对3月龄-3周岁的小孩可提供A、C、Y、W135群的保护,是6月龄内婴幼儿对Y群和W135群唯一的免疫保护方案。某种意义上,曼海欣决定了去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因素后,康希诺能否快速力挽狂澜的关键,更是中国创新疫苗如何从“跟随”跨越至“引领”的一大样本。
创新疫苗产品矩阵构建,挖掘成人疫苗空间,是突围的又一层逻辑。
当前,只有沃森、智飞、康泰等少数几家公司构建起了疫苗产品矩阵,其余企业仍高度依赖单品生存,难以支撑长期竞争。不过好的是,目前可以看到疫苗企业正积极调整管线布局,聚焦技术迭代及创新疫苗,加大竞争格局较好、多联多价品种的研发力度。
再一个,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在出海方式上进行探索。
疫苗企业出海现在可存在三种方式:在单个国家做准入;PQ认证;再一个,合作或授权出海,缔造BD预期。康华生物已经打响疫苗授权出海“第一枪”。去年1月,康华生物宣布与海外一家名为HilleVax的公司合作,授权其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打响创新疫苗出海的关键一枪。
有受访者表示,面对疫苗行业高门槛、长周期与慢回报的本质,国内疫苗企业要么依靠原创技术不断拉开差距,拿下独有产品准入门票;要么积极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绑定,借力资本与渠道之势扩大影响;要么,被并购。回看全球疫苗四大寡头的成长路径,GSK、赛诺菲、默沙东和辉瑞四家公司此前均通过收并购等方式纷纷进入疫苗市场,从而推动了疫苗行业的新兴发展。而目前,我国疫苗产业集中度仍低,行业存在明显的并购整合空间。
眼下,行业变革已来,国内疫苗企业唯有真正跨越“低价竞争、单品依赖”的陷阱,构建长期产品力与全球运营力,才能在下一轮市场分化中站稳脚跟。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