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至暗时刻,这家企业如何抓住发展主动权

2025-04-24     IDOPRESS

2025年4月8日,北京,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参加了一场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民营企业座谈会。

参会的天合光能、歌尔股份等企业,都是出口大户,而滴滴则是参会企业中唯一国内外都有大量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

面对外部风险挑战,要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这得到了到场企业家的一致响应,一场围绕“发展主动权”的行动,也随之展开。

01

座谈会结束后的第四天,滴滴亮出了大招: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聚焦于“稳就业促消费”。

这笔资金的第一个投入方向,是以10亿元对平台司机进行补贴,发挥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网约车出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供给一端,它就业的技能门槛不高,进出灵活,可以与其他行业双向流动;在需求一端,它又面临着海量、永恒的刚性需求。

正因为如此,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才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截至2024年底,滴滴平台注册司机数量达到了3100万人,同比增加8%。这其中还包括了超105万女性司机。

在当下的外贸局势下,众多外贸企业正面临着来自海外的经营压力。这意味着,短时间内部分企业可能会缩减招聘甚至裁员。

因此,滴滴本次投入的10亿元,将针对出口重点地区的新增司机群体,通过增加补贴、优化收入和权益保障等措施,帮助这一群体实现顺利过渡。

在更具体的措施方面,现在加入滴滴平台的司机,可以享受三大权益:

新司机完单可获得百元现金奖励;可领取7.5折充电加油优惠券,节省成本;同时可以随时提现,保障收入的及时性。

此外,滴滴将持续通过车费垫付、空驶补偿、顺心补贴等措施,以及免佣卡、流水加速卡等司机权益来保证司机收入;并通过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安全专线等安全产品和功能,为司机提供安全保障。

这笔资金的另一个投入方向,是以10亿元补贴乘客,发挥消费“蓄水池”的作用。

消费经济的发展,是供需两端双向奔赴的结果。而当下促进国内大循环的一个关键,是改变需求端,让需求更多地变成消费,让消费购买力更充足,改变消费不足的现状。

一句话:在想消费的时候却差钱,发钱消费就是最好的破局妙招。

因此,滴滴本次投入的10亿元,将以各种满减券、打折券等补贴形式发放给乘客,让打车变得更便宜。

更重要的是,出行消费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补贴,除了能更好地创造收入,更能拉动餐饮、购物、娱乐等一系列二次消费。

这是因为消费者在花1元钱出行后,往往可能带来2到3元的其他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

而根据滴滴以往的补贴数据,每1元补贴,大约能带来0.1-0.5次出行。因此滴滴以各类形式追加的10亿元补贴,将预计带来2亿-3亿人次的出行增量。

2024年全年,在滴滴平台上,中国出行总订单量高达123.94亿单。在乘数效应之下,新增量与已有存量,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就是巨大的消费蓄水池。

在稳就业,促消费的同时,滴滴还有更大的动作与决心:拓市场。

按照计划,滴滴将在2030年前,在墨西哥市场引入10万辆国产电动车;同时依托滴滴巴西旗下的“99出行”,协同建设一万个国产公共充电桩。

为什么滴滴可以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全球?答案藏在它的业务中。

2024年全年,滴滴国际业务总订单量达到36.13亿单,较2023年增长35.8%;总交易额为913亿元,在2024年连续四个季度中,它的总交易额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这帮助它实现了680亿元的海外市场收入,较2023年增长108%,占整体营收的34%。

在巴西、墨西哥这些持续投入的重点市场,滴滴的业务已经呈现出规模效应:比如它在巴西拥有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平台注册司机数量超过150万人(含70万摩托车骑手),覆盖了3300多个城镇。

身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拥有海量的用车需求,其海外业务的运营,也同样可以租赁或采购国产新能源汽车。

早在2018年,滴滴在进入墨西哥市场后,就采购了700多辆以比亚迪品牌为主的新能源汽车;而在2023年,滴滴巴西旗下的“99出行”平台又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将300辆比亚迪电动车以租赁方式提供给平台司机。

而滴滴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多卖几辆”的渠道,它更是一个系统输出的平台。

这既得益于滴滴平台的生态特性,也得益于当今汽车行业的产业模式。

当下的滴滴,早已超越单一的出行服务范畴,其旗下的“小桔车服”公司,就涵盖了小桔有车、小桔加油、小桔养车以及分时租赁等互相关联、彼此拉动的多元业务。

运营规模庞大的网约车车队,也伴生着保养维修、备件更换、充电服务等需求,在今天“车服一体”的行业趋势下,这就意味着充电、换电、服务、金融等汽车产业链,都将陆续受益于需求的传导。

因此,搭上滴滴大船出海的,不只是几千几万辆汽车,更是一条覆盖“汽车制造—运营服务—基建配套”的出海生态链。

对于车企和滴滴而言,这都是做创造价值的加法,是对双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更大释放。

02

13年前,滴滴的诞生带了一个好头,让出行这个传统行业发生了巨大改变。

今天,从稳就业、促消费,到拓市场,在把握自身发展主动权上,滴滴又带了一个好头。但这个好开头的示范意义,不止于滴滴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不止于单纯的就业、消费与中国制造的出海。

如果只从这些看得见的利益思考这件事,格局可能还小了一点。

通过补贴、奖励及培训支持,帮助新司机快速适应平台规则,短期内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缓解因原产业收缩带来的压力。这是滴滴对于稳就业的贡献,而它更大的意义还在于:

缔造一个越来越成熟的产业,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官。

产业成熟的标志,是容纳大规模就业的岗位数量,可以容纳足够多的劳动力;是支付能力,可以保证足够大的现金流进行收入支付、分配与调剂;是劳动保障,关系到就业劳动力的可持续。

对于一个稳定社会而言,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造就一个成熟产业并不容易,一方面,它需要政府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需要企业搭建完整的商业平台。

网约车司机职业的诞生,表面看起来是乘客与平台的供需连接,其实却需要很多因素齐备。

比如只有当移动互联网的通讯基建达成,信号传输才成为可能;比如只有当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人手一机的“连接大众生活”才能实现;比如只有出行平台用可靠技术连接乘客与商家后,网约车队和即时调度的商业逻辑才能达成。

因此,每当滴滴为自己的平台加一块砖、添一块瓦,产业的成熟度就更上一层楼,整个社会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也会水涨船高。

在促进消费,促进国内大循环这一点上,滴滴的“10亿补贴乘客”行动,更是对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些观念的反击。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比起从事有形产品生产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地位要矮一头。

但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在现实中,服务都是实实在在的商品,它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涵盖了餐饮住宿、养老托育、健康医疗、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出行……

这里的每一项产业,都对经济有实实在在的拉动作用,每一项都饱含刚性需求,可以升级扩容,而且是长期甚至永恒的需求。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已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46.1%。服务业就业更是占就业总数的近50%。在追求消费内循环的时代大背景下,服务消费不仅不应该被忽视,更是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抓手。

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应当“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又将“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工作。

滴滴的“10亿补贴乘客”行动,正是对这些方针大计的实质响应。

对于滴滴助力中国制造,海外拓展市场的行动而言,良好开头的示范效应,就更加显著。

最近几年,有个热词叫作“抱团出海”。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抱团出海的好处有一大堆。

它既能够让技术和市场互通有无、互补长短;又能将需求集中整合,降低成本;还能通过合力创造增量价值,产生新的想象力与商机,把原本由单个企业获取的单一利润转化成联合体的增量利润,把原本由单个企业承担的系统化风险,转化为联合体的可管控风险。

而对于出海的目的国而言,这同样是一件大好事。

不论是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新能源汽车,还是在巴西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滴滴的出海,都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而是将在中国这个庞大复杂市场积累的经验、技术带到拉美市场,为拉美国家创造就业、提升基建、改善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巴西,高达150万人的平台注册司机,多达3300个城镇的覆盖率,超过5000万的用户数量,就是这种创造、提升与改善的最有力证明——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是分工,也是分配,是公平的共同发展。

滴滴创业13年来,因为科技的发展、资本的推动以及创业者的执着,让一个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而整个行业进步,也反哺、成就了今天的滴滴——在2024年,核心平台的交易量达到了160.05亿单,有3100万人成为了滴滴平台的注册司机。

这意味着,滴滴每年保障着数百亿人次出行的基础设施。在追求更好发展、追求更大社会价值的当下,滴滴的行动,等于又带了一个转变观念的好头,做了一个脚踏实地的好表率。

所以,经济的转型不但需要高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更需要有经济思维和策略的创新,唯有如此,我们的消费才会更活一点,我们的经济才会更火一点。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